“泥土里也能长出金疙瘩!”山西粮缘金土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秀海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从汾河岸边的黄土坯房,到科技园区的现代化明亮厂房,49岁的郝秀海完成了从泥瓦匠到农业科技领军者的蜕变。
当少年郝秀海蜷缩在汾阳市肖家庄镇青堆村漏风的土窑洞里时,他或许不曾想到,这个被父亲称作“榆木疙瘩”的泥瓦匠学徒,日后会成为农业科技市场的风云人物。在汾河岸边的建筑工地上,十几岁的少年每天要和着几斤重的泥浆砌墙,手掌被青砖磨得血肉模糊。这段艰苦经历,让他对土地有了近乎虔诚的敬畏:“土地不会辜负老实人,就像砖头不会欺骗匠人。”
1998年,揣着攒下的几百元,这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汾阳汉子郝秀海,踏上了开往广东省佛山市的绿皮火车。在乐从镇的电动门作坊里,他白天给老师傅打下手,晚上就着路灯研究电路图。三年间,他跑遍珠三角的建材市场,磨破了7双劳保鞋,终于在2001年春节带着首笔订单回到家乡。这段经历锻造了他独特的商业嗅觉:“做买卖就像和面,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关键要掌握好力度。”
2003年,郝秀海在汾阳创办的铝合金加工厂刚投产,就遭遇非典冲击。危难时刻,他抵押房产引进德国数控设备,转型生产智能温室骨架。2015年,当传统建材市场持续低迷时,他力排众议投资5000万元研发农业物联网系统,带领企业完成从“卖材料”到“卖服务”的跨越。
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郝秀海带领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公司年生产能力达30余万吨,智能大棚覆盖全国23个省市,年产值突破3亿元,相继荣获“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山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多项荣誉。
作为山西省唯一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郝秀海将工匠精神融入创新研发。他主导的“气雾式立体栽培系统”获得13项国家专利,使蔬菜产量提升4倍;与山西农大共建的“智慧农业联合实验室”,成功破解北方设施农业冬季保温难题。同时,他带领团队研发生物菌保水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系列产品,拥有15项知识产权。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他正谋划建设晋中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要让科技像麦种一样撒遍黄土高原。”
致富不忘桑梓,郝秀海始终践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直接向周边养殖户和大型养殖基地收购畜禽粪便,年处理畜禽粪污90000立方米,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4500元,解决4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此外,他热心公益,慰问老党员、贫困家庭,南宫28登录入口捐资解决村民吃水难题,助力学子圆梦。
在郝秀海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幅对比鲜明的照片:一幅是当年砌墙用的豁口瓦刀,另一幅是“大国农匠”典礼的邀请函。这跨越三十年的对话,恰是新时代晋商精神的生动写照。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随他的脚步返乡创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成功,更是一个传统农业城市向科技强市转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