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武汉市的紫薇田园综合体迎来了全新的农耕季。这片生态稻田不仅承载着传统农业的魅力,更孕育着现代农业的希望。随着紫云英种子的播撒,这里的春季盛景将如花海般绚丽,而随着时间推移,种植的水稻也将迎来丰收。通过全新的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武汉紫薇文旅集团正在将这近3000亩的田地进行统一规划、流转与运营,致力于将这里建设成为华中地区首个“水稻公园”。
在长江新区仓埠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极其良好。南宫28登录入口拥有逼近武湖的水系、优质的水源,这为紫薇生态稻田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新资源引入之后,生态稻田的可耕作面积得到提升,经过精心管理的水稻品种以及“稻鱼虾鸭”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相互促进,不仅能实现增收50%以上,还助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武汉紫薇文旅集团还联合汪坡村,共同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水稻烘干、仓储与加工中心,致力于打造“武湖”大米品牌,年产量更是超过了200万斤。这在提升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紫薇田园综合体于2021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级建设试点,这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这一荣誉不仅提升了区域的知名度,更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光临。在紫薇都市田园的景区中,游客们可以感受到百家姓景观文化的创意独特,带给人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文化的思索。
小朋友们在“半日农夫”“我是小木匠”等研学课堂中,体验割稻、手工制作、小鱼捕捉等各式各样的农耕活动,既让他们增添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此类特色农旅活动如花朝海棠文化艺术节、开犁节、农民丰收节等,四季轮番上演,吸引了大量来自武汉及周边城市的游客,最高可迎来近五千名学生来此体验,已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在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下,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在紫薇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区域内的7个行政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其中350多户农民自愿入股,统一经营管理,将闲置的土地盘活。农民每亩土地的年纯收入增加了400余元,村集体年收入更是增加了22万元。
如同翻开了新的一页,村民袁大双在此项目中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过去,他仅依靠种田为生,如今他已成为紫薇都市田园的后勤保障部工人,负责园区的树木修剪和维护。这样的就业机会,使得许多像他一样的村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稳定的收入。紫薇都市田园每年提供的600余个就业岗位,将这一片土地的潜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共同富裕。
一产做靓,二产做强,三产做大,打造‘三产’融合新样板。南宫28登录入口这是紫薇文旅集团创始人袁惠文对未来的展望。为配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他们拟成立紫云英产业研究院,计划推动低脂低糖的“武湖”生态功能性良米系列的开发。同时,紫薇文旅集团还打算结合农业与旅游、研学的深度融合,引入气雾栽培技术,实现番茄的立体化种植,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农业园区和植物工厂迈进。
最后,华中首个水稻公园的雏形,不仅是当地生态农业的创新探索,更预示着一种崭新的农旅融合模式的出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里将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一座桥梁,为更多人带来丰收的喜悦与生活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紫薇田园综合体必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