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装箱里的生菜,到餐桌上的生意,集装箱里的小小乾坤,或许会在不远的将来,改变世界的面貌。
清晨,集装箱里的灯光慢慢亮起,系统正在模拟大自然里晨曦时分缓缓变化的光线,以及强弱不定的微风。一排排种植架上的水培生菜,浸润在人工温光下,开启新一轮的光合作用。
千里之外,解晓巍通过远程传输数据,看到这些生菜的尺寸,已经跑赢团队最乐观的预期。他很高兴——这意味着,集装箱里小小的“植物工厂”正在按计划工作,他们的理念和设计逐步奏效。
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2024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现场。
过去五个多月里,在上海崇明的光明花博邨,六个这样的集装箱静静矗立,暗自较量。每一座集装箱都是一个“小型农场”,集成了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农业技术,探索着设施农业最前沿的部分。
这场大赛自启动便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目光:每支队伍需要在规定预算内将一只固定尺寸的集装箱改造为“新农田”,并设计出生菜智慧种植方案。在16支队伍的142位国内外优秀青年专家学者经过初赛角逐后,最终六支队伍成功晋级决赛。而后再经过160多天的持续努力,决赛结果在2024年12月27日揭晓: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赛博农人队夺得冠军,其凭借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智能调控,将集装箱种植生菜的栽培面积生产效率提升到了0.33千克/平方米/天,而目前日本植物工厂领军企业未来公司的该项数值为0.3-0.45千克/平方米/天。
上海农科院团队则在约42立方米的空间中实现了一茬生菜超300公斤的产量突破,且综合品相、食味俱佳,最终获得本届大赛二等奖和“最佳风味奖”。
解晓巍带领的“叶菜侠队”,因为种出单株重达460克的“菜王”,获得“最高单株重量奖”。
比起名次和奖项,各队在大赛中展现的技术、取得的突破,或许有着更远大的意义。
正如大赛评委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冬仙所说,“植物工厂的技术创新,能够让我们看到未来农业的潜力。”某些成果,或许也会成为相关产业投资的转折点。
在植物工厂的科技探索背后,农业产业迎来翻天覆地的重构,智慧农业未来的模样正在显现——交叉的科学领域,多元的人才结构,全新的产业链,以及商业落地的巨大空间。
从集装箱里的生菜,到餐桌上的生意,集装箱里的小小乾坤,或许会在不远的将来,改变世界的面貌。
从往届的草莓、番茄,到本届的生菜,大赛延续了设施农业挑战赛的主题,继续聚焦AI种植,探索自主设计和建设集装箱植物工厂,并在全人工光环境可控的集装箱“植物工厂”内开展一种作物的种植比拼。
所谓植物工厂,是一种全新的种植模式,它能够在高度控制的环境中,实现作物的高效、智能化种植。为此,六支参赛队伍在过去五个多月里,在自己设计的集装箱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每一个集装箱都充满了科技感,也都是一方新农业探索的“实验田”。
赛博农人队大胆地将冷源接入系统与冷凝水回收技术结合,采用了多源节能调控系统。在集装箱内,他们通过冷源接入降低温度,最大程度减少空调能耗。在生菜生长的明期,当箱外温度低于箱内10摄氏度以上,或者在生菜生长的暗期,箱外温度低于箱内7摄氏度以上时,系统就会自动启动冷源。
这一创新系统的价值在寒潮来袭时得到了验证。通过启动冷源接入系统,他们成功将空调的日能耗环比降低了56%。最终,他们的栽培面积和产量较上届比赛分别增加了2倍多、6倍多,而空调能耗占比却下降了近70个百分点,展示了在节能与高效之间的巨大突破。队长杨浩表示:“如果将这套方案应用到大型植物工厂,每公斤生菜的用电成本可以降到行业领先的10度电以内,这让我们看到植物工厂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相比之下,上海农科院团队的设计理念则集中在光照和栽培架的创新上。他们设计了一种可移动的垂直吊挂栽培架,这个栽培架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需求,可以逐步展开,确保每一株生菜都能在20厘米的生长间距内茁壮成长。整个集装箱内高达6层的栽培架,为1600多株生菜保障了充足的生长空间。为了确保环境更加适宜生菜的生长,上海农科院团队还为集装箱配备了独特的灯光系统。红光、蓝光和紫外光分别对应着地上部分生长、根系生长和维生素C的积累。“经过50天的悉心照顾,我们最终收获了302千克生菜,超过预期一倍。”队员们骄傲地说道。
叶菜侠队则采取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设计思路,将植物生长的环境当作“家”来打造。在他们的集装箱内,每个种植单元都配备了遮光帘,并精心设计了空调风管和通风系统,让生菜在人工线性控制的环境下感受到“自然”的日出日落和清风拂面。“我们把每一棵菜都当做人来照顾,想方设法让它更舒适。”解晓巍说,最终的结果超出了预期,单株生菜均重超300克,“这也证明了我们的思路是可行的”。
绿叶先锋队则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出发,突破性地省去“操作舱”,极大提高了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通过创新的“新农田”模式,他们将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提高至2.8,相较传统的田间种植方式,栽培面积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绿叶先锋队以近290千克的总产量取得了比赛的第二名。队员孙维拓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力求将植物工厂技术做成世界领先的水平。”
室墨司源队的队长熊元科逐一点评了各队的成果:自己种的生菜整体光强比较弱,植物向上生长,叶柄有点长,吃起来叶尖最甜,越往下越脆,“有一点点苦感,但主要是脆”;绿叶先锋队的生菜是极致的脆,有一点甜;上海农科院队的生菜很均衡,哪里都是正常的甜、正常的水;外形最显著的是叶菜侠队的生菜,特别大,口感也不错。“我很惊喜,第一次认识到每个队伍明明种的是同一种菜,但吃出来的味道完全不一样,各有各的侧重点。”
这是熊元科第二次参赛,他本人正在上海交大攻读工科博士。而室墨司源队的10个人中,9人来自上海交大,1人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其中3位老师,7位学生。“我们来自不同专业,有能源专业的、建筑专业的、园艺设计专业的、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市场专业的。”
不同学科的师生,在植物工厂的新场景里,往往能碰撞出意料之外的火花,形成新的生产力。比如,熊元科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能源,在他看来,人的日常生活环境未必需要非常精准的温湿度控制,“但那种以分钟为单位的温湿调整技术,对集装箱里的植物来说,可能是有意义的”。
在叶菜侠队的解晓巍看来,这种“跨界”的合作,正在极大提升农业的想象空间。他介绍,叶菜侠的8人团队,“几乎就是公司的团队架构”,其中只有两三位成员是传统农业专业出身,其他成员则是从计算机、自动化甚至热能这样的专业跨界而来,甚至还包括财务人员。而解晓巍自己,则是学音乐出身的。
他进一步举例说,“我们都知道植物生长要通风,可能在传统的农业中,这是一个经验问题,但在热能专业的小伙伴看来,这是一件需要详细量化计算的工程,其他领域的技术,正在快速进入现代农业,形成生产力。”
绿叶先锋队队员孙维拓也坦言,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课题方向,大家扎根在单一领域,往往只专注单一角度、单一指标,却很少从集成应用场景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集装箱种菜”这样的实战项目,给了他们一次全新的体验,能够完整设计、改造集装箱和种植叶菜,收获颇丰。
事实上,本次参加比赛的“新农人”们,大多有着多元化的高学历。比如绿叶先锋队11名队员,人均博士;赛博农人队8名队员中,博士占6席;上海农科院团队10名队员里,有4人是博士。
杨浩是所有决赛选手中唯一的“四朝元老”:“四届大赛贯穿了我的整个博士阶段,从在师兄带领下做数据采集、核算工作,到如今带队参赛,它是推进我博士课题研究的原动力。”
在他看来,几年的比赛,已经让自己从一个知足乐观的学生,变成了更加成熟冷静的项目经理。在答辩现场,他甚至打趣地跟各位与会企业家“自荐”,希望今后有机会在农业新质发展上有进一步的合作空间。
在生菜试种阶段,每天需要对株高、株幅、鲜重、叶片数、叶面积等五个指标进行测量、记录、拍照,做一次大约6小时,上海农科院团队队长苗辰说:“一个人太孤单就听音乐,我都是关上集装箱的门开功放,那些菜都跟我一起听过周杰伦、梦龙乐队和酷玩乐队了。”
和每一颗生菜一样,每一个心怀梦想的“新农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而看起来本应水到渠成的步骤,或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波折。
熊元科就分享了自己的“意难平”。在本次参赛方案落地过程中,他们这个有点“书生气”的团队,就因为缺乏经验和资源,导致原本在纸面上“看起来很美好”的方案,最终落地时出现了不少问题,效果大打折扣。
事实上,如何让新科技落地生根,乃至带来更大的产业革新,是藏在“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集装箱里,更大的“野心”。
“植物工厂是农业数字化的前沿板块,也是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落地应用的活跃领域。”大赛评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在颁奖典礼上表示,“我们相信,参赛团队的创新成果能够为农业科技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也期待参赛团队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南宫28官网为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熊元科说,虽然连续两届大赛,比的都是“在集装箱里种东西”,但上届是在搭建完成的集装箱里种生菜,而本届则是需要团队自行设计集装箱,并且种植生菜,实战性明显更强。
因此,大赛既是一个不同背景的团队交流思想、切磋技术的平台,也是一个农业新技术与新思路的展示落地平台。
解晓巍说,他们在大赛期间,每天基本都会接到3-10个不等的电话,咨询产品沟通合作,“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受用”。而在决赛终期评审时,还有客户专程赶到现场看产品,“我们在现场一共接待了五组这样的客户,最远的是从蒙古国来的”。
同时,本次大赛的不少科研成果,也已经被写进论文或进入专利实审受理阶段,有一些大赛的科研成果也已进行市场推广。
比如,墨泉队的参赛方案获得了不少市场主体青睐,其正在与上海餐饮企业合作,尝试种植健康绿色韭菜,目前处在试验阶段;公司还与中东企业尝试种植罗勒、芝麻菜等沙拉菜品种,在泰国尝试种植草莓等非热带地区常见水果,南宫28官网希望用技术满足更多地区的不同需求。
而室墨司源队也凭借出色的节能表现,吸引了企业的关注。熊元科说道:“武汉的一家农业企业,一个月有上万度电的能耗,非常期待我们去合作,这让我们挺开心的。”
在贺冬仙教授看来,植物工厂的产业化之路任重道远。“虽然这个概念被叫得特别凶,但实际上真正产业化还在起步阶段,这个是非常头痛的一件事。”因此,她觉得这届大赛的成果十分可贵:“(赛博农人队栽培面积生产效率)0.33千克/平方米/天的数据,对我们是很有鼓舞性的,或许这届比赛,能成为我们植物工厂产业投资的一个转折点。”
她觉得,植物工厂不能单纯地看产量和品质,更要注重商业模式的落地。“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植物工厂来打造智慧农业的商业化方案,最终让这些技术走向大规模应用,成为一个稳定、可复制的模式。”她说,“我们希望它能进入到普通人家里,逐步降低成本,把这项技术的优势带给更多消费者。”
而在解晓巍看来,“植物工厂”这个当代智慧农业领域炙手可热的方向,也是中国人在农业产业新的突破口。“叶菜侠”背后的公司,来自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所在的潍坊,2020年成立以来,就专注于沙拉菜、中国菜、中草药材、合成生物等绿叶草本类作物标准化生产工艺研究,目前其拥有多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叶菜生产装备体系,已经在日本、韩国、阿鲁巴、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落地植物工厂模式,而他们未来的方向,也是坚定地“出海”。“我们的种植集装箱,已经卖到新加坡、日本这样的地方,客户根据我们的操作手册,哪怕是零基础的‘小白’,也能种出优质的蔬菜,这对新加坡这样人口密度大、土地稀少、蔬菜种植成本高的地方,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他觉得,中国的“植物工厂”正在飞速崛起。“就在2024年,我们中国的设施农业装备力量已经在荷兰、德国的顶尖园艺技术展上,达到了非常大的规模。中国人已经可以去荷兰建温室。此时此刻,我们的工程师正在做一个罗马尼亚的方案,种植罗马生菜和羽衣甘蓝,对方觉得我们和荷兰公司的核心技术差别不大,但得益于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我们的造价只有荷兰公司的1/3左右。”
关键在于这些产品营养成份比自然种植的高还是低。 曾记得,现在的西红柿比传统品种营养成份下降30%,专家给出建议,可以多吃来滿足营养成份减少部分。可是多吃,吃不了?
先给个大大的赞,不过貌似成本还是太高,普通人还是吃不起,只能技术加设备出口,或者在国内走中高端市场?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阚静文)“住手!”“抗争”“我们不想要这样的美国!”,超1000场游行,逾50万人参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最新的“对等关税”行政令,加之美国政府此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发美国国内及欧洲强烈抗议。连日来,多地民众走上街头,用行动表达不满与愤怒。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频频表态,称美国政府4月2日起将对全球征收“对等关税”,并针对特定行业征收额外关税。此举引发广泛批评。特朗普表示,目前关税计划已经制定。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称,该计划不会包含任何豁免条款。
4月7日湖南长沙,“甲亢哥”长沙之旅,登顶国金中心大楼俯瞰全城,灯火里的中国Beautiful!
喜茶被投诉“23元一杯奶茶30块冰”店员回应:冰多因为有青稞(九派新闻)#喜茶#冰块
老人上坟引山火烧死村民67只羊,至少损失13万元,无力赔偿。镇政府: 两地政府凑8万补偿,但对方嫌少没谈妥
美国总统特朗普2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这在全球引发广泛不满和反对,美国各界接连发出反对声音。
极目新闻通讯员 胡晓玲 项景四月,在武汉市青山区钢都小学的操场上,“小胖墩”们在练习跳绳,“小豆芽”们有的在跟着韵律操舒展身体、有的在有氧慢跑,“灌篮高手”们则在进行战术演练……一旁监督指导的“小教练”和专业教练们都显得格外亮眼。“以前跳绳我只能跳70多个,现在能跳170多个!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措施。其中,不断讨好美国“倚美谋独”的民进党当局被狠狠打脸——台湾地区被加征32%关税。靴子落地,台湾民众怒斥:台积电白给了,武器白买了,结果还被美国征收32%高关税。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讲授国家老年大学“开学第一课”时提到,“老人家常常在家里头勤俭节约,(如果)很多剩饭剩菜不太干净或者不新鲜的话,不要坚持把它吃完,里头含有很多(亚)硝酸盐,(由于)所谓的节约,(导致)得了胃癌。